本章議數集之建構及諸性質.數集者、蓋數之集合也.數集之有、始於自然數.自然數之有、始於人數物之需.人數物以計其數、故有自然數也.自然數者、其性自然.人之所創者、記號而已矣.今之數學需以形式論理之、故欲明自然數之義、必議以公理.

數學之發展、非獨賴自然數也.蓋自然數之有、猶樹之有根本也.樹之有枝葉、賴根本而生也.數學之有他數集、賴自然數而立也.故分析學之始、必自自然數論也.

論自然數

公理 1.
(Peano 算數公理系統)

算數語言 AR ={0,𝑆,=}, 0 常符也、曰「零」.𝑆 一元函數符也、曰後繼.= 等價關係也、曰「相等」.𝑥,𝑦, 變元也.並以公理

  • (PA1) 𝑥,𝑆(𝑥)00 非後繼也
  • (PA2) 𝑥,𝑦,(𝑆(𝑥)=𝑆(𝑦)𝑥=𝑦);後繼相等則原數相等
  • (PA3) 𝜑(0)𝑥(𝜑(𝑥)𝜑(𝑆(𝑥)))𝑥𝜑(𝑥)一階歸納法模式

    • (PA3*) 𝜑[𝜑(0)𝑥(𝜑(𝑥)𝜑(𝑆(𝑥)))𝑥𝜑(𝑥)]二階歸納法原理

(PA1) ~ (PA3) 曰一階 Peano 公理. 將 (PA3) 換為 (PA3*) 則曰二階 Peano 公理.後文所述皆用二階. 至此、算數之構造初成矣.然加法、乘之義猶未立也.AR 外、加號 +, 乘號 ×, 小於號 之義也、以中綴記遞歸立之如下:

定義 1.
(加法)
  1. 𝑥+0𝑥;加零得其數也
  2. 𝑥+𝑆(𝑦)𝑆(𝑥+𝑦);加後繼得和之後繼也

註:為了體現還原論的精神、我們這裡採用了 5 公理版本的基本 PA 公理系統、+, × 不在 AR 中.因此不能固然保證對於任何 𝑥+𝑦 皆「有定義」、即表示 AR 中一項 (term).此實良義也.蓋凡 𝑥、可證加法於 𝑦 皆有定義.設 𝑃(𝑦)𝑥+𝑦 有定義、若 𝑦=0、則依 (1) 知有定義也.若 𝑥+𝑦 有定義、則以 (2) 而 𝑥+𝑆(𝑦) 亦有定義.由 PA3 知全有定義也.

有關乘法之公理:

  • (PA8) 𝑥(𝑥×0=0);乘零得零也
  • (PA9) 𝑥,𝑦(𝑥×𝑆(𝑦)=(𝑥×𝑦)+𝑥);乘後繼得

自然數集

在集合論中、AR-結構之適 PA 公理系統者 Dedekind-Peano 結構也.定義「自然数集」.

定義 2.
(Dedekind-Peano 結構)

三元組 𝔑(,0,𝑆) 曰 Dedekind-Peano 結構、 論域也, 0, 𝑆:{0} 單射也、曰後繼函數.且

  • 𝑀 之子集含 0 也.若 (𝑛𝑀)𝑆𝑛𝑀、則 𝑀= 也.

𝑆𝔑 之值域 也、使 PA1 成立、單射性使 PA2 成立.PA3 得以定義中之歸納性明也.

然則 𝔑 PA、即此結構滿足 PA1PA3. 凡 Dedekind-Peano 結構者皆 PA 之模型也.¹ 然則確有合 Dedekind-Peano 結構之造耶?「歸納集」是也、但此處不深究.而 Dedekind (1888) 证明了所有二階 Peano 算數的模型都同構的.即同构意义上只有一种自然数集.

察時針之刻、𝑁{🕛,🕐,🕑,🕒,🕓,🕔,🕕,🕖,🕗,🕘,🕙,🕚}, 0🕛𝑆 進一時刻也.然則 🕛=𝑆🕚、是以不適 𝑁0 而非 Dedekind-Peano 結構也.

又察下例、𝑁{,,,}, 0.設 𝑆 其義如下.=𝑆=𝑆 違於 𝑁1 而非 Dedekind-Peano 結構之屬也.

𝜈 滿射也.即 𝑛,𝑚,𝑆𝑚=𝑛

證.
𝑀Im𝜈{0}={𝑛|𝑛,𝑆𝑛=𝑛}{0}.若 𝑚𝑀, 𝑆𝑚Im𝜈𝑀.由 𝑁1𝑀=={0}.以 0Im𝜈, Im𝜈=𝜈 滿射也.

加法既立、則可定義自然數之序.

定義 3.
(序關係)
凡自然數 𝑛,𝑚、若有 𝑘 使 𝑛=𝑚+𝑘、則曰 𝑚 小於等於 𝑛、記 𝑚𝑛.若 𝑘0、則曰 𝑚 小於 𝑛、記 𝑚<𝑛

此序關係全序也、凡自然數皆可相較也.

證.

此序關係為全序、須證四性:

自反性 (𝑛𝑛):
由加法定義、𝑛=𝑛+0.以 0、故 𝑛𝑛 恆真.

反對稱性 (𝑚𝑛𝑛𝑚𝑚=𝑛):
𝑚𝑛、則有 𝑘1 使 𝑛=𝑚+𝑘1
𝑛𝑚、則有 𝑘2 使 𝑚=𝑛+𝑘2
代入得 𝑚=(𝑚+𝑘1)+𝑘2=𝑚+(𝑘1+𝑘2).此式意味 𝑘1+𝑘2=0.二自然數之和為零、必二者皆零也、故 𝑘1=0.是以 𝑛=𝑚+0=𝑚

傳遞性 (𝑙𝑚𝑚𝑛𝑙𝑛):
𝑙𝑚、則有 𝑘1 使 𝑚=𝑙+𝑘1
𝑚𝑛、則有 𝑘2 使 𝑛=𝑚+𝑘2
代入得 𝑛=(𝑙+𝑘1)+𝑘2=𝑙+(𝑘1+𝑘2).令 𝑘3=𝑘1+𝑘2、則 𝑘3、故 𝑙𝑛

完全性 (𝑚𝑛𝑛𝑚):
此可用歸納法證之.固定 𝑚、歸納于 𝑛.令命題 𝑃(𝑛)𝑚𝑛𝑛𝑚

  • 基始𝑛=0
    由加法定義、𝑚=0+𝑚.故 0𝑚 恆為真.是以 𝑃(0) 成立.
  • 歸納:設 𝑃(𝑛) 為真、即 𝑚𝑛𝑛𝑚.察 𝑃(𝑆(𝑛))

    • 𝑚𝑛、則有 𝑘 使 𝑛=𝑚+𝑘.故 𝑆(𝑛)=𝑆(𝑚+𝑘)=𝑚+𝑆(𝑘).是以 𝑚𝑆(𝑛).此時 𝑃(𝑆(𝑛))
    • 𝑛𝑚、則有 𝑘 使 𝑚=𝑛+𝑘

      • 𝑘=0、則 𝑚=𝑛.故 𝑆𝑛=𝑆𝑚=𝑚+𝑆0、則 𝑚𝑆(𝑛).此時 𝑃(𝑆𝑛)
      • 𝑘0、則有 𝑘 使 𝑘=𝑆(𝑘)𝑚=𝑛+𝑆(𝑘)=𝑆(𝑛)+𝑘.是以 𝑆(𝑛)𝑚.此時 𝑃(𝑆(𝑛))

綜上、凡 𝑃(𝑛)𝑃(𝑆(𝑛)). 由是、據歸納公理、完全性得證.

記數法

然加法既成、尚需記數之法以表之.吾人所習用者、十進位制也.蓋以十為基、逢十進一.所用數碼、印度-阿拉伯數字也、凡十、曰 {0,1,2,3,4,5,6,7,8,9}

定義 4.
(十進位表示法)

凡自然數 𝑛、其十進位表示乃一字符串 𝑠𝑘𝑠𝑘1𝑠1𝑠0、其中 𝑠𝑖 皆為數碼.此串之值、定義如下:

𝑛=𝑖=0𝑘𝑠𝑖×10𝑖
(1)

其中 10𝜈(9).此式建立自然數與數碼串之對應.

此映射如何構造?可以遞歸為之. 凡 𝑛、其記數 𝑓(𝑛) 定義為:

  • 𝑛<10、則 𝑓(𝑛) 為對應之數碼.如 𝑓(𝜈(0)) 為 "1".
  • 𝑛10、則以帶餘除法可得 𝑛=𝑞×10+𝑟、其中 0𝑟<10.則 𝑓(𝑛)𝑓(𝑞)𝑓(𝑟) 之拼接.

若、欲求 123 之表示.

  1. 123=12×10+3
  2. 12=1×10+2
  3. 1=0×10+1

由是、𝑓(123)𝑓(12) 拼接 𝑓(3)、即 𝑓(1) 拼接 𝑓(2) 再拼接 𝑓(3)、終得 "123".

至此、抽象之自然數集方有吾人熟識之形態.

論整數

相等關係

𝑎𝑏=𝑐𝑑𝑎+𝑑=𝑏+𝑐
(2)

凡自然數 𝑛、察對射於 {𝑛0|𝑛} 上者 𝑛𝑛0.知整數之形如 𝑛0 者同構於 也.故可以整數 𝑛 記自然數 𝑛0 而無虞也. 逆元

𝑎0𝑎
(3)

分數論

相等關係

𝑎//𝑏=𝑐//𝑑𝑎𝑑=𝑏𝑐
(4)

必有

(𝑥//𝑦[𝑎//𝑏])gcd(𝑥,𝑦)=1
(5)

約式、或曰最簡分式、分式之子母互素者也.例如 1/12/35/8.以其子母皆最小、立爲 /= 之代表元也.稠性: 𝑎

實數論

請問、正方形之對角線長 𝑙 幾何? 以勾股定理知 𝑙2=2、擬其長以一分數之約式 𝑙=𝑝/𝑞

𝑙2=2𝑝2=2𝑞22𝑝22𝑝𝑝(𝑝=2𝑝)2𝑝2=𝑞22𝑞22𝑞
(6)

𝑝𝑞 皆偶數、而 𝑝/𝑞 非約式也.故知 𝑙 非分數之屬也.以Ἵππασος之初覺爲嚆矢、分數之遺缺始昭於天下矣.此所以分數不可以度量也.

另察一例、有集分數其平方皆小於 2

<2{𝑥|𝑥2<2}
(7)

即知有上界也.而無上確界.擬以歸謬法證之: 設其上確界爲 𝑥̅、則 𝑥<2,𝑥̅𝑥

𝜀>0,𝑦<2,𝑥̅𝜀<𝑦
(8)

由全序關係之三歧性知

  1. 𝑥̅2=2: 證偽
  2. 𝑥̅2>2、需證明 𝑦<2,𝑦<𝑥̅、設 𝑦=𝑥̅𝜀、並使 𝑦2>2.即 𝑦 爲上界而甚小耳.

    (𝑥̅𝜀)22𝑥̅22𝑥̅𝜀+𝜀2>2𝑥̅22𝑥̅𝜀2𝜀𝑥̅222𝑥̅
    (9)

    不妨取 𝜀=𝑥̅222𝑥̅、即爲證

  3. 𝑥̅2<2、需證明 𝑦<2,𝑦>𝑥̅、設 𝑦=𝑥̅+𝜀.即 𝑥̅ 乃非上界耳.

    𝑦2=(𝑥̅+𝜀)22𝑥̅2+2𝑥̅𝜀+𝜀2<2𝑥̅2+2𝑥̅𝜀2𝜀2𝑥̅22𝑥̅
    (10)

    不妨取 𝜀=2𝑥̅22𝑥̅、即爲證

故知 <2 上確界之不存也.

二例.

<2{𝑥|𝑥2<4}
(11)

可知 𝑥2 皆上界也、而sup<2=2

𝑄 上非空有上界子集、則定義為實數. 全序集 (𝑋,).若其非空子集之有上界者有上確界.曰序完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