閱讀本文需備初等數學基礎、並略知邏輯與集合論.

ZFC 公理

若夫集合者、聚同屬之物也.

命題 1.
(内涵公理)

𝜑 為一元謂辭

𝐴𝑥(𝑥𝐴𝜑(𝑥))
(1)

然則、適 𝜑 者皆見於 𝐴𝐴 之所有悉適 𝜑 也.記

𝐴={𝑥|𝜑(𝑥)}
(2)

查察下例

例 1.
(Russell's 悖論)

𝑋={集合未嘗言及於本文者}
(3)

𝑋𝑋、無己之集也.聚此屬以為一集

𝐴={𝑥|𝑥𝑥}
(4)

則此集有己乎? 𝐴𝐴𝐴𝐴 故悖論也.

是以宜畧為限.

命題 2.
(分離公理模式)

𝜑 為一元謂辭

𝐴𝐵𝑢(𝑢𝐵𝑢𝐴𝜑(𝑢))
(5)

內涵公理許擬集以任意謂詞、致生悖論.而依分離公理則止得分自既有之母集 𝐵 也.依然設 𝜑(𝑢)=𝑢𝑢、凡集合 𝐴、子集 𝑅𝐴={𝑥𝐴|𝑥𝑥} 集也.以排中律或 𝑅𝐴𝑅𝐴𝑅𝐴𝑅𝐴.代入分離公理得:𝑅𝐴𝑅𝐴(𝑅𝐴𝐴𝑅𝐴𝑅𝐴)、若 𝑅𝐴𝑅𝐴𝑅𝐴𝑅𝐴、此似反也、非反也;𝑅𝐴𝐴 故也.如是、凡集合常有子集之外乎己者、所謂莫有万全之集合也.

命題 3.
(外延公理)
𝐴𝐵(𝐴=𝐵(𝑥,𝑥𝐴𝑥𝐵))
(6)

外延公理謂集之相等以其元之相等爲準也.

集合代數

𝐴𝐵 皆集也.納 𝐴𝐵 之所有為一集、曰 𝐴𝐵并集、記 𝐴𝐵

𝐴𝐵={𝑥|𝑥𝐴𝑥𝐵}
(7)

𝐴𝐵 之共有為一集、曰 𝐴𝐵交集、記 𝐴𝐵

𝐴𝐵={𝑥|𝑥𝐴𝑥𝐵}
(8)

𝐴 之所有之不見於 𝐵 者、曰 𝐴𝐵差集、記 𝐴𝐵

𝐴𝐵={𝑥|𝑥𝐴𝑥𝐵}
(9)

子集與空集

𝐴 集也.若分 𝐴 為一新集 𝐵、曰 𝐴子集、記 𝐵𝐴.然則凡 𝑏𝐵 者悉見於 𝐴 也.

𝐵𝐴(𝑏𝐵)𝑏𝐴
(10)

𝐵𝐴𝐵=𝐴、則曰 𝐵𝐴真子集、記 𝐵𝐴

集合無所有者曰空集、記 、又 {}.凡集、 皆其子集也.

證.
𝐴 集也.欲證 𝐴、即證 𝑥(𝑥𝑥𝐴).蓋 無元也、故前項為假而命題空真矣.

集族

集合之集曰集族. 凡集合 𝑆 之子悉聚以為族、謂之冪集、記 𝒫(𝑆){𝑥|𝑥𝑆}.譬若 𝒫{1,2}={{},{1},{2},{1,2}}𝑆 子集之族曰子集族𝒫(𝑆) 之子集也.

集族也.

𝐹𝐹{𝑥|(𝐹)𝑥𝐹}
(11)

名曰 一般並也. 非空¹則謂

𝐹𝐹{𝑥|(𝐹)𝑥𝐹}
(12)

一般交也.且較然易見

{𝐴,𝐵}=𝐴𝐵{𝐴,𝐵}=𝐴𝐵
(13)

𝐴,𝐵,𝐴𝐵𝐴𝐵= 則記 .曰不交並

𝒫(𝑋)𝑋 之非空子集族也.

=𝑋
(14)

則曰 𝑋劃分

元組與直積

有序對者、亦曰二元組、記 (𝑎,𝑏).所謂 如下

(𝑎,𝑏){{𝑎},{𝑎,𝑏}}
(15)

  • (𝑏,𝑎)={{𝑏},{𝑏,𝑎}}(𝑎,𝑏)
  • (𝑎,𝑎)={{𝑎},{𝑎,𝑎}}={{𝑎},{𝑎}}={{𝑎}}{𝑎}=(𝑎)
命題 4.
(𝑎1,𝑏1)=(𝑎2,𝑏2)𝑎1=𝑎2𝑏1=𝑏2
證.
  • (←) 較然可見.
  • (→) 𝑎1=𝑏1

    {{𝑎2},{𝑎2,𝑏2}}=(𝑎2,𝑏2)=(𝑎1,𝑏1)={{𝑎1}}
    (16)

    遂可見 {𝑎2}={𝑎2,𝑏2}={𝑎1}𝑎2=𝑏2=𝑎1=𝑏1

    不然、𝑎1𝑏1

    {{𝑎2},{𝑎2,𝑏2}}=(𝑎2,𝑏2)=(𝑎1,𝑏1)={{𝑎1},{𝑎1,𝑏1}}
    (17)

䓁式右側集合有二元、左側亦宜然.遂 𝑎2𝑏2.而 {𝑎2}={𝑎1}, {𝑎2,𝑏2}={𝑎1,𝑏1} 可知矣.於是 𝑎2=𝑎1𝑏2=𝑏1 也.

若夫 𝑎 所有于 𝐴𝑏 所有于 𝐵 者、遍聚二元組之集合謂之 𝐴𝐵直積、記 𝐴×𝐵. 所謂如下

𝐴×𝐵{(𝑎,𝑏)|𝑎𝐴𝑏𝐵}
(18)

且可施及 𝑛 集.

𝐴1××𝐴𝑛{𝐴1 若  𝑛=1(𝐴1××𝐴𝑛1)×𝐴𝑛 若  𝑛>1
(19)

亦可記作 𝑖=1𝑛𝐴𝑖𝑛 維直積之元素稱為 𝑛 元組.內層括弧可省、若

(𝑎1,𝑎2,𝑎3,,𝑎𝑛)(((𝑎1,𝑎2),𝑎3),,𝑎𝑛)
(20)

關係

集合 𝑅𝐴×𝐵 者、謂之 𝐴𝐵 上之二元關係、畧以關係.若 𝐴=𝐵𝑅𝐴2 則曰 𝐴 上之關係.(𝑎,𝑏)𝑅 則曰 (𝑎,𝑏)𝑅.以中綴表達式記曰 𝑎𝑅𝑏、亦可記以前綴式並輔以括弧讀號、曰 𝑅(𝑎,𝑏)

𝑅定義域者、

dom𝑅{𝑎𝐴|(𝑏𝐵)𝑎𝑅𝑏}
(21)

像域者、

im𝑅{𝑏𝐵|(𝑎𝐴)𝑎𝑅𝑏}
(22)

逆關係

𝑅1{(𝑏,𝑎)|(𝑎,𝑏)𝑅}
(23)

也.則 dom𝑅1=im𝑅im𝑅1=dom𝑅. 二元關係 𝑆𝑅複合謂以

𝑆𝑅{(𝑎,𝑐)|𝑏𝐵,(𝑎,𝑏)𝑆(𝑏,𝑐)𝑅}
(24)
例 2.
大學校園中、設 𝐴 為生集、𝐵 為課程、𝐶 為師集.則 𝑆𝐴×𝐵 為學生受業關係、𝑅𝐵×𝐶 為教師受業關係.然則 𝑆𝑅 為師生關係也.某生與某師有師生關係、則有某課師授而生受也.

䓁價關係

爲集 𝑆 上之二元關係.適三性如下列者謂 𝑆 上之䓁價關係

  • 自反性: (𝑠𝑆)𝑠𝑠
  • 對稱性: (𝑠,𝑡𝑆)𝑠𝑡𝑡𝑠
  • 傳遞性: (𝑠,𝑡,𝑢𝑆)𝑠𝑡𝑡𝑢𝑠𝑢

𝑆 上之䓁價關係、凡 𝑠𝑆、集合 [𝑠]{𝑡𝑆|𝑠𝑡} 名曰 𝑠䓁價類𝑆 之䓁價類族曰商集、記 𝑆/{[𝑠]|𝑠𝑆}

命題 5.
𝑆 之䓁價關係與其劃分一一對應也
證.

為䓁價關係之於 𝑆.商集 𝑆/𝑆 之劃分也.證之如下

恆䓁關係

𝑆 上之恆䓁關係id𝑆

id𝑆{(𝑠,𝑠)|𝑠𝑆}
(25)

𝑆={,,}id𝑆={(,),(,),(,)}

恆䓁關係者、䓁價關係也.

偏序關係

(𝑆,) 設以為結構之並以關係者、並有

  • 自反性: (𝑠𝑆)𝑠𝑠
  • 反對稱性: (𝑠,𝑡𝑆)𝑠𝑡𝑡𝑠𝑠=𝑡
  • 傳遞性: (𝑠,𝑡,𝑢𝑆)𝑠𝑡𝑡𝑢𝑠𝑢

名曰偏序關係.偏序關係之最小者、唯恆䓁關係也.不難證明之.

  1. id 適自反性、反對稱性、傳遞性、故爲偏序關係也.
  2. (𝑠𝑆)id{(𝑠,𝑠)} 之關係皆以有違自反性而非偏序關係也.故最小也
  3. 凡偏序關係必含 id 也.可以歸謬法示其唯一也.

若夫偏序之匪䓁也、謂之嚴格偏序.記 𝑎𝑏𝑎𝑏𝑎𝑏

最大與最小

(𝑇,) 偏序之構也.𝑠𝑇、若夫

  • 𝑡𝑇,𝑠𝑡、莫大於 𝑠𝑠 謂之極大
  • 𝑡𝑇,𝑡𝑠、莫小於 𝑠𝑠 謂之極小
  • 𝑡𝑇,𝑡𝑠、皆小於 𝑠𝑠 謂之最大、記 max𝑇=𝑠
  • 𝑡𝑇,𝑠𝑡、皆大於 𝑠𝑠 謂之最小、記 min𝑇=𝑠

最大(小)者極大(小)也.

非空有窮偏序集者、偏序集之非空且有窮也.

  • 極大(小)元常有.
  • 最大(小)元不常有.若 𝑇={,,}、偏序關係 =id 孰與 ?所以無最大(小)元者、不可比而已.

非空有窮全序集常有最大(小)元.請擬以歸納證明之

證.(非空有窮全序集 𝑆 有最大元)
  1. |𝑆|=1𝑆 之元唯一、即最大最小元也.
  2. |𝑆|=2、設 𝑆={𝑡1,𝑡2}、其最元得計算如下

    max𝑆={𝑡1 if 𝑡2𝑡1𝑡2 if 𝑡1𝑡2
    (26)
  3. |𝑆|=𝑁𝑆 有最大元.察 |𝑆|=𝑁+1、令 𝑆=𝑆{𝑠}. 由前款知 𝑆 有最大元 𝑀 .然則 max𝑆=max{𝑀,𝑠}𝑆 之最大元也.

集之界、不逾之境也.凡集 𝑆𝑇 之元 𝑠、其或 𝑠𝑀 者、則謂 𝑀𝑆上界.反之、若 𝑀𝑠 則曰下界.上下界並存、則謂之有界.界不必含於集也.上界之最小者、曰上確界、或曰最小上界、記 sup𝑆.下界之最大者、曰下確界、或曰最大下界、記 inf𝑆

sup𝑆=min{𝑡𝑇|𝑠𝑆,𝑠𝑡}
(27)
inf𝑆=max{𝑡𝑇|𝑠𝑆,𝑡𝑠}
(28)

若夫上界與上確界、察其性質、凡有二項、一曰 sup𝑆𝑆 之上界也、二曰凡其上界莫小於 sup𝑆、最小之上界也. 請問偏序集恆有上界乎? 1.有窮集顯然恆有界、且 sup𝑆=max𝑆inf𝑆=min𝑆 也.依序可列 𝑆 之元,

全序關係

若改 之自反性爲完全性、即悉適

  • 完全性: (𝑠,𝑡𝑆)𝑠𝑡𝑡𝑠
  • 反對稱性: (𝑠,𝑡𝑆)𝑠𝑡𝑡𝑠𝑠=𝑡
  • 傳遞性: (𝑠,𝑡,𝑢𝑆)𝑠𝑡𝑡𝑢𝑠𝑢

者、謂曰全序關係、或曰.凡全序之關係、恆偏序也.請備述之.全序關係適反對稱性與傳遞性、並以完全性蘊含自反性即知其亦偏序也.

命題 6.

(𝑋,) 為全序集.下列三命題䓁價也.

  1. 𝑋 之非空子集有上界者有上確界
  2. 𝑋 之非空子集有下界者有下確界
  3. 𝐴,𝐵𝑋 之非空子集也. 凡 𝐴 中之 𝑎𝐵 中之 𝑏 使 𝑎𝑏 者.𝑋 中必有一元 𝑐 間於 𝑎,𝑏、即 𝑐𝑋,𝑎𝑐𝑏
證.

(1) ⇒ (2):使 𝐴𝑋 之非空子集也、且有下界.集 𝐴 之下界以為 𝐵{𝑏𝑋|𝑏𝑎,𝑎𝐴}𝐴 有下界知 𝐵 之不空也.凡 𝑎𝐴 皆為 𝐵 上界也.故 𝐵 有上確界也. 假 𝑚sup𝐵, 而 𝑚𝑎 也(以上確界乃最小上界故耳). 故知、𝑚𝐵𝑚=max𝐵𝐴 下界之最大者也.𝑚=inf𝐴

(2) ⇒ (3): 設 𝐴,𝐵𝑋 之非空子集也.𝑎𝐴,𝑏𝐵,𝑎𝑏 也.故知 𝐴 之元俱為 𝐵 之下界也.由 (2) 知 𝐵 有下確界、設以為 𝑐inf𝐵、則 𝑎𝑐𝑏、即所求也.

(3) ⇒ (1):

映射

𝑋,𝑌 皆設以為集也.夫偏映射者、𝑋×𝑌 上之二元關係 𝑓

(𝑥,𝑦)𝑓(𝑥,𝑦)𝑓𝑦=𝑦
(29)

者也.若夫定義域、像域、逆、複合之所謂、悉承自二元關係也.若定義域 dom𝑓=𝑋²、則曰全映射、簡稱映射.記 𝑓:𝑋𝑌𝑌終域.若 (𝑥,𝑦)𝑓、記曰 𝑓(𝑥)=𝑦𝑓:𝑥𝑦.若 𝑌 為一數集、則 𝑓 謂之函數

限制與擴展

𝑓:𝑋𝑌 為映射也、𝑆𝑋、集合

𝑓[𝑆]{𝑓(𝑠)|𝑠𝑆}
(30)

名曰 𝑓𝑆像集

命題 7.
𝑓[𝑆]𝑓[𝑋]=im𝑓
證.
一者較然可見.二者、即證 𝑓[𝑋]im𝑓𝑓[𝑋]im𝑓.其中 im𝑓={𝑦𝑌|(𝑥𝑋)𝑓(𝑥)=𝑦} 承義自二元關係.
()𝑦𝑓[𝑋]={𝑓(𝑥)|𝑥𝑋}𝑥𝑋 遂使 𝑦=𝑓(𝑥)𝑌.故 𝑦im𝑓
()𝑦im𝑓𝑥𝑋 遂使 𝑦=𝑓(𝑥).是以 𝑦𝑓[𝑋]

定義函數 𝑓𝑆限制𝑓|𝑆:𝑆𝑌𝑓|𝑆(𝑠)𝑓(𝑠).於是 im𝑓|𝑆=𝑓[𝑆]

單滿性

𝑓:𝑋𝑌 映射也.夫單射者、

𝑓(𝑥)=𝑓(𝑥)𝑥=𝑥.
(31)

𝑓 之不同元有不同像也.夫滿射者、

𝑦𝑌,𝑥𝑋,𝑓(𝑥)=𝑦.
(32)

對射者、單射且滿射.

命題 8.
𝑓:𝑋𝑌 滿射 im𝑓=𝑌
證.

() 設 𝑓 滿射也.欲證 im𝑓=𝑌、即證 im𝑓𝑌𝑌im𝑓.前者較然.及後者、蓋 𝑓 滿射、故 𝑦𝑌,𝑥𝑋,𝑓(𝑥)=𝑏.是以 𝑦im𝑓={𝑓(𝑥)|𝑥𝑋}

() 設 im𝑓=𝑌.欲證 𝑓 滿射也、即證 𝑦𝑌,𝑥𝑋,𝑓(𝑥)=𝑏.蓋 im𝑓=𝑌、則 𝑦𝑌,𝑦im𝑓.是以 𝑦𝑌,𝑥𝑋,𝑓(𝑥)=𝑏

是故、函數之單射否、滿射否、對射否、需論以定義域與終域.如函數 𝑓:𝑥𝑥2 之於下列集合中.

𝑥𝑥2 滿
0
0
00

單射乎、滿射乎、各不同也.

逆映射

𝑓:𝑋𝑌 對射也.設 𝑦=𝑓(𝑥)=𝑓(𝑥) 即有 (𝑥,𝑦)𝑓(𝑥,𝑦)𝑓.單射故 𝑥=𝑥.考慮其逆關係 𝑓1𝑌×𝑋

(𝑦,𝑥)𝑓1(𝑦,𝑥)𝑓1𝑥=𝑥
(33)

滿射故

𝑦𝑌,𝑥𝑋,(𝑦,𝑥)𝑓1
(34)

𝑌=dom𝑓1.是故 𝑓1 映射也.即對射之逆關係必爲映射.𝑓逆映射

命題 9.
逆映射者對射也.
  • 映射 𝑔:𝑌𝑋 使 𝑔𝑓=id𝑋 者、曰 𝑓左逆映射
  • 映射 𝑔:𝑌𝑋 使 𝑓𝑔=id𝑌 者、曰 𝑓右逆映射
命題 10.
𝑓1 左逆且右逆也.
證.

𝑦=𝑓(𝑥)(𝑥,𝑦)𝑓、有 (𝑦,𝑥)𝑓1、即 𝑥=𝑓1(𝑦)

  • 先證 𝑓1 左逆.即 𝑥=𝑓1(𝑦)=𝑓1(𝑓(𝑥))
  • 次證 𝑓1 右逆.即 𝑦=𝑓(𝑥)=𝑓(𝑓1(𝑦))

命題 11.
𝑓 有左逆映射則 𝑓 單射也.
證.
𝑔:𝑌𝑋𝑓 之左逆映射也.欲證 𝑓 單射、即證 𝑓(𝑥)=𝑓(𝑥)𝑥=𝑥𝑓(𝑥)=𝑓(𝑥) 然則 𝑔(𝑓(𝑥))=𝑔(𝑓(𝑥)).以 𝑔𝑓 之左逆映射知 𝑥=𝑥

孟子曰「權、然後知輕重;度、然後知長短.物皆然.」計集 𝑆 其元众寡曰、記以 |𝑆|𝑆,𝑇 集合也、若有對射 𝑓:𝑆𝑇、則曰二集䓁勢、記曰 𝑆𝑇.蓋以 𝑆𝑇 而無虛盈、則勢相若也.

多使自然数為籌、比之多少, 𝑛 可使 𝑆<𝑛{0,1,2,,𝑛1} 對射、然則謂 𝑆有窮集、勢 𝑛、記 |𝑆|=𝑛. 若有集 𝑆={,,,}、計以一、二、三、四乃知其勢 4.有對射

𝑓:𝑆<40,1,2,3
(35)

故也.

若夫莫能以自然数數者、謂之無窮集.如分數集、實數集䓁.|| 定為 א0.集合與自然數集勢䓁者、謂曰可數集、否則曰不可數集.如分數集爲可數集、實數集爲不可數集.有窮集之勢自然數、且 ||=0.無窮集者、雖不可勝數、猶可較也.集可使其元對射於自然數者、若盡數自然數之勢然.

例 3.
(自然數之䓁勢)

以下集合可數無窮:

  • —— 正自然數】

    易可驗證 𝑓:,𝑛𝑛+1 對射、故 ||=א0

  • 𝑛 —— 自然數組】

    Cantor 折線法.列 2 所有為無窮矩陣、後沿折線以自然數編號、得對射 2 也.

    于是凡自然數 𝑛𝑛 皆可數也.若 (𝑎,𝑏,𝑐)3、對應 (𝑎,(𝑏,𝑐))×2 也.以此類推.

  • 2 —— 偶數】

    𝑓(𝑛)=2𝑛2 之對射也.奇數亦然.進一步 /𝑛 之任意非空子集可數無窮也.

  • —— 整數】

    整數集也.設 𝑓:

    𝑓(𝑛)={2𝑛1 若  𝑛<02𝑛 若  𝑛0
    (36)

    是映正數悉於偶數而負數悉映於奇數也.

  • —— 分數】

    分數集也.依其所謂、={𝑝/𝑞|𝑝,𝑞,𝑞0} 故而可列下表.

    依上圖折線、可編號所有真分數.

命題 12.
(Schroder-Bernstein 定理)

𝑆,𝑇 皆集也.

|𝑆||𝑇||𝑇||𝑆||𝑆|=|𝑇|
(37)
證.

𝑓:𝑆𝑇𝑔:𝑇𝑆 皆單射也.欲證 |𝑆|=|𝑇|、即證有對射 :𝑆𝑇 也. 設

𝑆𝑛{𝑆𝑔[𝑇] 若  𝑛=0𝑔𝑓[𝑆𝑛1] 若  𝑛>0
(38)

𝑆0 之元莫有 𝑔 之像也.而 𝑆1,𝑆2… 之屬、俱可緣溯至 𝑆0.故集 𝑆 之元之源自 𝑆 者設以為 𝒮𝑆𝑛𝑆𝑛.設 𝒯𝑆𝑓[𝒮𝑆]𝑇 之元之源自 𝑆 者也.𝒮𝑆,𝒮𝑇 不相交.蓋 𝑠𝒮𝑆 源自 𝑆 而非 𝑇 故也.

:𝑆𝑇={𝑓 若  𝑠𝒮𝑆𝑔1 若  𝑠𝑆𝒮𝑆
(39)

對射也.何故?

  1. 𝑓 單射而 𝑓|𝒮𝑆 自然也.反之、𝑓|𝒮𝑆:𝒮𝑆𝒯𝑆 滿射也.以 𝒯𝑆=𝑓[𝒮𝑆]=im𝑓|𝒮𝑆 較然可知.於是 𝑓|𝒮𝑆 對射也.
  2. 同理以知 𝑔|𝑇𝒯𝑇 單射.而

    𝑔[𝑇𝒯𝑆]=𝑆𝒮𝑆
    (40)

    然則可以 知 𝑔|𝑇𝒯𝑇:𝑇𝒯𝑇𝑆𝒮𝑆 滿射也.所以然者、蓋

    • 𝑠𝑆𝒮𝑆 者、𝑠𝑆0.是以 𝑠𝑔[𝑇](𝑡𝑇)𝑔(𝑡)=𝑠.是唯需證 𝑡𝒯𝑆.若 𝑡𝒯𝑆、則 (𝑠𝒮𝑆)𝑓(𝑠)=𝑡.則 𝑠=𝑔(𝑡)=𝑔(𝑓(𝑠))(𝑛+)𝑠𝑆𝑛𝒮𝑆.謬也.故 𝑡𝒯𝑆𝑡𝑇𝒯𝑆𝑠=𝑔(𝑡)𝑔[𝑇𝒯𝑆]

    • 反之、凡 𝑠𝑔[𝑇𝒯𝑆]、則 𝑡𝑇𝒯𝑆,𝑔(𝑡)=𝑠.是唯需證 𝑠𝒮𝑆.若 𝑠𝒮𝑆、則 (𝑛+)𝑠𝑆𝑛.繼而 (𝑠𝒮𝑆)𝑔(𝑓(𝑠))=𝑠、因 𝑔 單射、𝑡=𝑓(𝑠)𝒯𝑆.謬也.故 𝑠𝑆𝒮𝑆

是以 對射也.所證如是.

命題 13.
(Cantor's 定理)

𝑆 集也.

|𝑆|<|𝒫(𝑆)|
(41)
證.

𝑓:𝑆𝒫(𝑆) 以為映射.欲證 𝑓 非對射也、蓋則 |𝑆||𝒫(𝑆)|.設

𝑇{𝑠𝑆|𝑠𝑓(𝑠)}
(42)

𝑇𝑆𝑇𝒫(𝑆).欲證 𝑇𝑓 之像也、蓋則 𝑓 非對射也.假 𝑡𝑆,𝑓(𝑡)=𝑇.則

  1. 𝑡𝑇、則 𝑡𝑓(𝑡)=𝑇.謬也.
  2. 𝑡𝑇、則 𝑡𝑓(𝑡)=𝑇.謬也.

所證如是.

可數集 𝑆 之冪集 𝒫(𝑆) 尤勢 2|𝑆| 也、請以歸納法證明之: |𝒫()|=|{}|=1 ,若設以 |𝒫(𝑆)|=2|𝑆|, 既添新元 𝑥𝑆、其冪集必含原 𝒫(𝑆) 所有.𝒫(𝑆{𝑥}) 之所添乃 𝑥 與原 𝒫(𝑆) 所有之併也.

𝒫(𝑆{𝑥})=𝒫(𝑆){𝑌{𝑥}|𝑌𝒫(𝑆)}
(43)

是以

2|𝑆{𝑥}|=|𝒫(𝑆{𝑥})|=|𝒫(𝑆)|+|{𝑌{𝑥}|𝑌𝒫(𝑆)}|=2|𝑆|+2|𝑆|=2|𝑆|+1
(44)

所證如是.

數列

命題 14.
有序列 {𝑎𝑛} 單調遞減而 {𝑏𝑛} 單調遞增者、且 𝑎𝑛𝑏𝑛𝑖,𝑗,𝑎𝑖𝑏𝑗 意即、𝑎𝑛𝑏𝑛 之上界也、𝑏𝑛𝑎𝑛 之下界也.
證.

𝑖,𝑗、不失一般性、分三種情況討論:

  1. 𝑖=𝑗: 由題設知 𝑎𝑖𝑏𝑖、故 𝑎𝑖𝑏𝑗

  2. 𝑖<𝑗: 因 {𝑎𝑛} 單調遞減、故 𝑎𝑖𝑎𝑗. 因 {𝑏𝑛} 單調遞增、故 𝑏𝑗𝑏𝑖. 由題設 𝑎𝑗𝑏𝑗、結合上述不䓁式: 𝑎𝑖𝑎𝑗𝑏𝑗

  3. 𝑖>𝑗: 因 {𝑎𝑛} 單調遞減、故 𝑎𝑗𝑎𝑖. 因 {𝑏𝑛} 單調遞增、故 𝑏𝑖𝑏𝑗. 由題設 𝑎𝑖𝑏𝑖、結合上述不䓁式: 𝑎𝑖𝑏𝑖𝑏𝑗

綜上所述、𝑖,𝑗、恆有 𝑎𝑖𝑏𝑗

因此、任意 𝑎𝑖 皆為序列 {𝑏𝑛} 之上界、任意 𝑏𝑗 皆為序列 {𝑎𝑛} 之下界.

引據